10 月 23 日上午,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宋荣斌教授应邀到访我院(化学化工学院)开展学术交流。交流期间,双方围绕生物燃料电池应用、柔性电极植入设计及生物功能传感器界面构筑三大前沿交叉领域,展开深度研讨与技术对接。
依托我院崔晨课题组在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开发的核心技术优势,结合宋荣斌团队在自功能燃料电池工程化应用的丰富实践经验,双方精准对接合作方向,敲定联合申报河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初步意向。该项目以 “构建新型生物电化学联用检测系统” 为核心目标,旨在突破跨领域技术瓶颈,推动成果落地转化。
交流中,宋荣斌教授实地考察我院电化学发光技术实验室,针对 “功能材料在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层与电化学发光传感界面的协同优化” 提出创新性建议。他强调,通过材料复用策略可有效降低双系统构建成本,为燃料电池 - 电化学反应池集成体系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为后续合作奠定技术共识。

聚焦人才培养:解析推免新政 构建 “三维能力模型”
随后,宋荣斌教授受邀出席我院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研讨会,结合教育部 2025 年研究生推免政策新动向,系统拆解科研潜力、学科竞赛成果、实验室专利 / 论文转化三大核心指标在推免评审中的权重占比,为师生厘清政策导向与能力提升重点。
会上,宋教授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金属有机框架(MOFs)温室气体捕集研究中的跨学科应用》为案例,现场演示如何融合无机化学基础理论、材料表征技术与环境工程实践,直观呈现 “理论 - 技术 - 应用” 的联动逻辑,为本科生学术竞争力提升提供具象化路径。此次分享进一步完善了我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学生建立清晰的深造能力提升框架。
本次交流活动通过 “科研合作 + 人才培养” 双轨联动,不仅实现两校在电化学交叉学科的资源互补与技术协同,更为双方共建省级创新平台、深化长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