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学子支教三下乡:红歌嘹亮,激荡心灵
发布时间:2025-08-05 18:29:50 作者:

“乡”约仲夏,“豫”见青春;为弥补乡村教育红色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激发孩子们对党和祖国的热爱,202574日至719日,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乡”约仲夏,“豫”见青春团队于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侯庙镇杨口宏志小学开展红色歌曲教育活动,随着激荡旋律响起,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红色记忆开始被重新唤醒。

红歌课堂启幕:雀跃童心迎“老师”

七月的豫大地,暑气蒸腾却掩不住孩子们眼中的热切。当身着“乡豫”团队志愿服的年轻人推门而入时,数十双清澈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犹如一阵清脆的欢呼如林间雀跃的鸟鸣般骤然响起——此起彼伏的“老师好”像一串被风吹响的风铃,撞进志愿者们的心底,漾开难以言喻的温暖。这场以红色音乐为纽带的教育实践,开始在这片承载着厚重革命记忆的土地上写下属于新时代的时代篇章。

图一:孩子们热烈欢迎团队成员 河南工业大学杨皓淞提供 团队成员班冰柯出镜

历史长卷打开:跟随旋律唱信仰

濮阳市台前县,地处黄河故道,曾是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英雄儿女曾在这里用热血浇灌理想之花。“乡豫”团队选择在此开展红色音乐教育,正是希望让沉睡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通过歌声重新苏醒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的第一次“思想碰撞”,便从那些镌刻着时代印记的旋律开始。

从《歌唱祖国》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豪迈,到《我和我的祖国》中“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深情;从《童心向党》里“党的阳光照我心”的纯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的坚定——团队成员精心挑选的每一首红歌,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孩子们的小脸上渐渐褪去了起初的好奇,多了几分凝重与思索。

图二:孩子们专注听团队成员介绍红色故事 河南工业大学杨皓淞提供

当孩子们伏在课桌上,一笔一划抄写歌词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窗外的蝉鸣交织成动人的乐章。那些简单的文字,在孩子们的笔下逐渐生长为有温度的历史,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跨越时空的信仰共鸣。

思政课堂开启:浸润红色任成长

“红歌从来不是简单的旋律,而是最生动的思政教材。”团队成员深有感触。在团队成员看来,乡村孩子接触红色教育的渠道相对有限,而歌曲是时代的心声,一曲红歌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教唱环节里,团队成员没有急于纠正孩子们的音准,而是先带着大家拍手打节奏,在重复的韵律中感受歌曲的力量。当合唱声从稚嫩的嗓音中迸发出来时,即便有些跑调,那份发自内心的激昂却足以让人动容。

图三:团队成员引导孩子们唱红歌 河南工业大学时晓凡提供 团队成员夏子浩出镜

部分孩子们起初觉得“这些歌没有流行歌曲好听”,但当志愿者讲到每一首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时,他们沉默了,嬉皮笑脸被严肃敬佩替代,再次开口演唱时,班级里的歌声更加严肃响亮。

图三:团队成员教导孩子们唱《一二三四》 河南工业大学訾孟远提供 团队成员杨皓淞出镜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红色音乐教育的魅力所在。宏志小学的校长从事乡村教育二十余年,他说:“城里孩子能去博物馆、纪念馆,我们的孩子只能从课本上看图片。但红歌不一样,它对于我们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没有很大的区分

活动接近尾声时,“乡豫”团队成员在活动总结:“我们来之前担心乡村孩子对红歌没兴趣,来了之后才发现,他们不是不喜欢,而是缺少接触的机会。”团队成立之初就定下“用红色文化点亮乡村教育”的目标,让红色教育从“听歌”延伸到“知史”“明志”。红色教育从未远离,只要有人播撒,红色的种子就会在每一颗童心里,生根发芽,生生不息。最终在河南这片充满红色底蕴的土地上,红歌以全新的姿态奏响时代强音,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100号  邮编:450001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