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下午,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青葵·逐梦”小分队走进商丘市虞城县杜集镇第二初级中学,为初三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手语趣味课,旨在通过“以手画心,传递真情”的手语课堂,让指尖成沟通的桥梁,于无声里播撒理解与尊重种子。
“大家知道吗?我国有2780万听力障碍者,这个数字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30%以上。”课堂伊始,团队成员用一组数据拉开序幕。电子屏幕上,听障人士因沟通不畅而流露困惑的照片,与他们用手语交流时绽放的笑容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或许听不见世界的声音,却能用手势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老师的话让教室里更加安静,同学们纷纷为聋哑人们的遭遇感到惋惜,明白了手语的重要意义。
在“认识手语”环节,团队成员特意展示了《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的封面图片:“2018年起,通用手语成为规范语言,就像我们说普通话一样,它让不同地区的听障朋友能‘听懂’彼此。”
孩子们正在了解关于中国残疾人的现状
随后,成员举起双手向同学们示范教学——五指微曲、掌心相对在胸前轻抬,是“高兴”;拇指食指成环后向两侧打开,是“没关系”。学生们跟着模仿,起初动作略显生硬,却格外认真。有人不断调整着手势角度,有人互相纠正手指姿势,教室里偶尔响起“这样对吗?”的轻声询问,更多时候是指尖起落时的默契。
最动人的是“地域手语”学习时刻。当老师演示“豫(河南)”的手势——右手握拳屈肘、肘部向身体轻夹两下,不少学生眼前一亮。“这像在抱家乡的土地!”这样亲切生动的比喻不禁惹得大家都笑起来,边做动作边默念着这片哺育大家的土地“河南”!当“谢谢”“你好”等日常用语的手语串联成简单对话,学生们两两结对练习,指尖的起落间,仿佛真的在与素未谋面的听障朋友对话。
“为什么要学手语?”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在课后分享时给出了温暖的答案。有人说:“以后遇到听障人士,不用再只会说‘我不知道怎么跟你交流’”;有人写道:“原来每个手势都有意义,就像把话装进了动作里”。手语在孩子们心中已经不再是陌生的一个词汇而是承载着同理心的载体。让孩子们学会用指尖传递善意,比记住动作本身更重要。
孩子们正在学习手语
“你好”这样一个简单的手语动作,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却已在少年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尊重与关爱从不是一句口号,它可以藏在指尖的温度里,藏在愿意走进他人世界的善意中。此次手语兴趣课程,不仅为听障群体与健听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更让“青葵·逐梦”小分队的青年学子,以青春力量传递社会温度,在乡村校园书写理解包容的生动注脚,为推动残健共融的校园与社会环境贡献着属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独特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