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深入学习红岩革命精神。7月25日,化学化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红色记忆之行”小分队队员寇博涵走进渣滓洞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渣滓洞集中营坐落在重庆歌乐山,四面环山,原是一个小煤窑,因开采出的煤渣多煤少,被称为“渣滓洞”。1944年,军统局看中后就霸占了煤窑,兴建了看守所。江姐、许建业、余祖胜等革命烈士曾在此关押。小队成员一走进大门,只见一条柏油路围绕着渣滓洞监狱。道路两旁生长着许多郁郁葱葱的大树,大路上每隔十来米就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哨岗。继续往前走,高高的围墙、一米多高的铁丝网、灰黑色的房屋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渣滓洞集中营。该集中营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只是一座高墙,就让小队成员感受到了当时革命烈士的不易,压抑的环境,无尽的折磨,多少革命者在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接下来,小队成员依次参观了刑讯室、牢房、地牢、围墙缺口。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细致地为小队成员讲述了国民党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以及众多革命烈士不屈不挠的英勇事迹。在渣滓洞内院的墙上,刻写着“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的标语,刑室牢房中,摆满了老虎凳、竹筷子、烙铁、钢鞭这样的刑具。十六间男牢,二间女牢,每一间不足十平米的牢房,几乎都关押过十几位革命志士。这一幕幕场景,无不向人们诉说着着当时的惨痛,小队成员从中深深感受到了革命烈士们不屈不挠、宁死不苟的英雄气概与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在与渣滓洞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小队成员得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会来参观渣滓洞旧址,了解革命故事。在痛心这段历史之余,又感到了些许安慰
在本次渣滓洞实践调研中,小队成员积极参与,与当地民众、游客以及工作人员热情交流。“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河南工业大学学子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精神,激活红色基因,以英模人物为榜样,自觉向他们看齐。

